4月23日上午,北京交通大学系统工程与控制研究所的贺正冰博士在凯发K8路校区新主楼A728房间作了题为“科研感受和流程再造”的学术讲座,参会人员除了150811专业班同学之外,还吸引了来自凯发娱乐凯发K8🤵、交通凯发K8相关方向或感兴趣的40多名师生参加。讲座由150811班班主任刘天亮副教授主持。
讲座在班主任刘老师诙谐幽默的开场中开始了。贺正冰博士首先介绍了近年的科研感受,主要观点是:“眼前一亮的想法”是青年人做科研的关键👩🏼🔬,“不懈的个人努力(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是科研的重要保障🧑🏻🍼🎠。他以近年发表的论文为例👷♀️,讲述了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故事和小插曲。贺博士强调,当收到论文投稿的评审意见时🤽🏻♀️,科研初学者应怀揣谦虚⚧、严谨、求实的态度来修改论文,敷衍心态不可有。随后☂️,他根据自己的科研经历👨🏻,梳理和总结了一般性的科研流程以及其中的种种问题,比如文献管理混乱❇️、排版丑陋、论文修改过程中痛苦的嵌套调整等。接着,贺博士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建议了一套标准化的科研流程,从而帮助科研人员规避繁杂的琐事,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想法的实现与问题的解决上。期间,多位师生积极参与话题讨论👨🏿🦲,会场气氛十分热烈。特别地,与会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们争先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以及心中疑问🙍🏿♀️,贺博士一一予以解答和详解🚰。相比而言,本科同学由于科研经历相对较少没有抓住机会提问,但收获颇丰,了解并熟悉了规范的科研流程以及基本的研究方法。

会后,150811班级学术沙龙的轮值小组组织班级同学就贺博士的讲座内容展开了积极深入的交流与探讨。部分同学的心得体会摘录如下⚧:
曲金铭同学赞誉道:“对于我们这些尚未涉足科研或者仍在探索阶段的人,最难得的就是经验😐,而贺博士今天的报告,为我们提供了他这些年进行科研的宝贵经验,受益匪浅”🙆。
曾德贵同学讲到自己的心得体会说🧙:“科研要有创新的idea,勤奋坚持,循序渐进,有兴趣才能带来持续的动力🏄♂️,科研的目的要纯粹🖋🪮,为解决疑惑探索真理,在细节上对流程进行优化💇🏿♀️,提高效率🈵,并防患于未然”。
王雨晴同学谈到自己的收获说☮️:“对几种典型的科研类型和不同学科的倾向性有了简单了解;被科普了艰苦卓绝斗智斗勇的投稿过程。对审稿人的充分尊重是一种策略更是基本修养的外在映射;兴趣和热爱才是投入科研真的做点什么的原动力。最后‘磨刀不误砍柴工’🧃,适度的强迫症有时候大有裨益🫸。”
班长冯嘉豪同学谈到:“今天贺博士给我们分享了许多科研的‘干货’,从一些让我们受益的习惯到学术研究的方法👐🏿🧕🏼,虽然在期刊上发表论文这些事看似距离我们很遥远,但从研究方法以及思维上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同时也鼓励我们现在就可以着手去探索😖🧑🏿🌾,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寻找合适自己的方向和方法❄️,让我们受益匪浅!”
轮值小组成员徐云庆同学最后总结到:“该次讲座对以班级为单位的‘最后一公里工程管理问题’主题竞赛模拟沙龙以及今后的科研经历都将有所帮助和提升,衷心希望我班同学再接再厉🧑🏻🦲,在科研这条路上有所收获。最后感谢贺博士的辛勤付出,凯发K8老师的悉心安排以及我班同学的积极参与。”

附:贺正冰博士简介
贺正冰博士,现为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凯发K8系统工程与控制研究所讲师。他本科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凯发K8,在天津大学系统工程专业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北京交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了两年👨🏿🏫。贺博士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流理论🛳、智能交通系统。他致力于利用交通流理论与交通工程知识,结合实际(大)数据,通过计算机技术与智能交通手段👮🏽♀️,解决有实际意义的交通管理问题1️⃣。近五年,合计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0余篇(SCI论文24篇),申请专利两项。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12篇(累计影响因子>22)🗾,发表在交通顶级期刊上,如Computer-aided Civil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TransportationResearch Part B&Part C👰🏻♀️,IEEETransactions on ITS🧟,ASCE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Transportmetrica B👨🏽🎓🕘,Journalof ITS等。通信作者论文6篇,发表在TransportationResearch Part C&PartD🈚️🏊🏻♀️,TransportmetricaA🧑🏻🦱,TransportationResearch Record等知名期刊上🔯。贺博士的个人主页http://faculty.bjtu.edu.cn/8609/